7分钟揭秘!多乐麻将确实有挂的(到底是不是有挂)

2025-01-27 12:54来源:

点击获取薇 
更多详情添加微;

亲,心悦麻将外卦神器下载安装,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微信【】安装软件. 

微信打麻将是一款非常流行的棋牌游戏,深受广大玩家的喜爱。在这个游戏中,你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来赢取胜利,同时还能与其他玩家互动。

在游戏中,有一些玩家为了获得更高的胜率和更多的金币而使用了开挂神器。开挂神器是指那些可以让你在游戏中获得不公平优势的软件或工具。

如果你也想尝试使用微信麻将开挂工具,那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下载和安装:

  1. 首先,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关键词,找到可靠的开挂软件下载网站。

  2. 进入该网站后选择适合自己手机系统版本的安装包并下载。

  3. 下载完成后,打开安装包进行安装。

  4. 安装完成后,打开微乐捉鸡麻将小程序并进入游戏。

  5. 在游戏中使用开挂软件即可获得不公平优势。

软件介绍:

1、99%防封号效果,但本店保证不被封号。

2、此款软件使用过程中,放在后台,既有效果。

3、软件使用中,软件岀现退岀后台,重新点击启动运行。

4、遇到以下情况:游/戏漏闹洞修补、服务器维护故障、政/府查封/监/管等原因,导致后期软件无法使用的。

操作使用教程:
1.通过添加客服微安装这个软件.打开

2.在“设置DD辅助功能DD微信麻将开挂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5.保持手机不处关屏的状态.
6.如果你还没有成功.首先确认你是智能手机(苹果安卓均可).其次需要你的微信升级到新版本.

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1、软件助手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 
2、自动连接,用户只要开启软件,就会全程后台自动连接程序,无需用户时时盯着软件。 
3、安全保障,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可以非常安心,绝对没有被封的危险存在。 
4、快速稳定,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肯定是土豪。安卓定制版和苹果定制版,一年不闪退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

很不平凡的2024年,这一经济增速标注着中国号巨轮的壮阔航程,见证着亿万人民的拼搏奋斗。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总结一年来的经济工作。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启示照亮未来。

开年之际,回看5%的成绩单,可以窥见中国经济的韧性,可以感知中国经济的活力,更可以洞察中国经济向前的大势和底气。

(一)

古语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正是观察大国经济的辩证法:既要看量,也要看质,还要看势,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维度观察,才能读懂5%的深意。

从量上看,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家底更加殷实,为全球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2024年,中国经济体量跃上了130万亿元新台阶。

这是2024年10月30日拍摄的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无人机照片)。当日,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拉长时间轴看,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在稳步迈进:10多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基本上每1至2年就突破一个10万亿元关口,实现了从50多万亿元到130多万亿元的历史性跃升。

放在全球坐标中观察,5%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

循着中国的发展轨迹看,随着经济规模持续增大,如今我国经济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约2个百分点。2024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年经济总量。

“综合近年来多数机构和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现阶段经济潜在增长率仍然保持中高速水平。”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

“超出预期”“惊喜”,这是国际观察人士和外媒评价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关键词。

2025年1月13日拍摄的河北省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路透社报道称,在一连串措施推动下,中国经济以好于预期的表现为2024年画上句号。塔斯社报道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引领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

1月20日至24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与会嘉宾普遍高度评价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成绩。

“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超其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荣休教授、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说。

从质上看,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向优,民生保障更实,安全基础更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细看支撑起5%增速的一组组数据,中国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的力量在积蓄:

这是2024年11月14日在湖北武汉拍摄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升至16.3%、34.6%;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3万亿元;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

从一份全球排名中,可见中国创新的活力:2024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拥有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

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超大规模市场的华丽转身,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鲜明的印记之一。

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48.8万亿元和51.4万亿元。内需主引擎作用持续增强,有效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1%,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彰显民生之本持续夯实。

以“数”观势,中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带动各方面预期和信心持续增强:

2024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持续位于50%以上的景气区间。

12月份,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涨幅连续3个月回升;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同比增速均比上月加快。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3%,比9月末加快0.5个百分点。

还要看到,中国5%的增速是在应对多重困难和挑战下取得的:有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带来的冲击,也有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等方面的影响……

但是,我们顶住了外部压力,克服了内部困难,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二)

一季度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透过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这条“前高、中低、后扬”的曲线,可见全年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

过去一年,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复杂严峻形势。

越是风高浪急,越彰显领航掌舵者的坚定果敢。

2024年9月26日,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继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后,二季度以来特别是进入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市场预期走弱,海内外忧虑情绪有所蔓延。此时,中国经济正进入关键时刻、重要节点。

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针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进入10月,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直面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关键指引。

2024年10月31日,顾客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晋安家电的收银台办理政府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的申领手续。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外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降准、降息,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存量房贷利率;推出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

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协同发力,有效稳预期、强信心,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以来党领导经济工作实践的精辟概括,更是全国上下的最大共识。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4年10月13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村民驾驶收割机进行卸粮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评判高质量发展表现,既要看经济增速,也要看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要看创新动能是否强劲、地区发展是否协调、绿色底色是否鲜明、对外开放是否扩大、百姓生活是否幸福。

统筹稳与进、立与破,更加注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始终在把握主动权中实现新的跨越。

面对国际市场变化,外贸企业出海步履不停,瞄准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因地制宜出口商品服务,顺势而为、弄潮搏浪,不断拓宽“走出去”的边界;

破解市场需求瓶颈,企业科研团队跳出“舒适区”,在日复一日的研发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涵养耐力,变中寻机、难中求进;

亿万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奋斗的汗水,在一个个平凡岗位上辛勤付出,推动中国经济勇毅向前……

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中国经济答卷彰显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可圈可点的经济成绩单,再次印证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在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拍摄的挖掘机上部机构件组装线(2024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没有变”,有客观条件支撑:拥有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没有变”,更体现主动作为: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改革和发展、把握当下和长远、兼顾激发内生动力和拓展外部空间,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疫情冲击……中国经济总是一次次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这正是中国经济真实的写照。

(三)

2024年增长5%,中国经济抵达新的高度,也开启新的出发。

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经济如何稳增长?

前进之路从来不是坦途。环顾外部,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着眼内部,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

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目前,31个省份全部公布了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其中大部分省份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以上。

2025年1月22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25年“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现场,求职者在了解招聘信息。新华社发(李鑫 摄)

较大幅度增加赤字规模,继续加强稳就业、保民生财政投入;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各项政策正协同发力,持续夯实经济稳的基础。

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建设支持范围;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持续加力、形成合力,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2025年1月19日,国网邢台供电公司的工人在辖区虎头山光伏发电场巡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1月份以来,大江南北重大项目蹄疾步稳推进:引江补汉工程首台双护盾硬岩掘进机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掘进始发、国内最大滩涂光伏储能电站投产发电……截至目前,2024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项目基本全部开工,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已提前下达。

1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升至51.1%。“China Travel”持续火爆,元旦假期,外国人入境人次同比增长近34%。截至1月23日,春节档档期总预售票房突破4亿元……消费市场总体回升,潜力持续释放。

咬定目标不放松,既稳扎稳打,又勇于突破。

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审议、印发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方案,近期以来一系列标志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2024年7月5日,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推出的“具身智能本体”跳舞机器人,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 摄

瞄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各地因地制宜落子布局:

上海部署建设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重庆加速打造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辽宁重点发展无人驾驶船舶、人形机器人产业,海南文昌集中开工卫星超级工厂多个配套项目……

放眼全国,从一个个“微镜头”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活力:

这是2025年1月5日拍摄的第4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现场上空的“烟花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人头攒动,开园第20天,入园游客量就突破100万人次;

市民和游客在湖南省浏阳市天空剧院附近观看烟花表演(2024年12月28日摄)。新华社发(浏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湖南浏阳,烟花、无人机“共舞”,打造出一幕幕视觉盛宴,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在上海化工区,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建设正酣,上海港有望今年年底“喝上”第一口本地产绿色甲醇;

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来自欧洲、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的“洋年货”源源不断运出,送至西南地区各大商超、餐饮店……

2025年1月8日,上海迎来2025年首艘国际访问港邮轮,在北外滩旅游度假区咨询服务中心举办的游客欢迎仪式上,入境游客被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虽然开年不足一个月,但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相信中国将继续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说。

连日来,法国赛诺菲、德国大众汽车、日本丰田汽车等外资加码在华布局,重点加大对中国先进制造业投资和研发创新投入。汇丰等多家外资机构发布2025年全球投资展望,继续看涨中国市场。

投资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看重的是经济未来发展。

风雨无阻向前进,我们的判断更清晰,底气更坚实: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发展的“时”和“势”依然占优,对2025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干字当头、众志成城,中国经济航船必将在新的征途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记者魏玉坤潘洁周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加力推进设备更新”“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从去年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到后来的“加力推进”“扩围支持”,“两新”政策接续发力、持续见效。“两新”工作进展如何,政策效力如何?“加力扩围”有哪些新看点、将发挥哪些作用?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

“两新”工作进展如何?

2024年,逾660万辆老旧汽车更新为新能源车或节能型汽车,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达2000万台(套)以上

新年伊始,北京朝阳区一座家电卖场人头攒动。

“本来只想逛逛,看到政策这么优惠,干脆把旧家电都换了。”预订了全屋家电的市民李丽华算了笔账:大容量智能冰箱、洗烘套装、85英寸电视和3台1.5匹一级能效空调,政府补贴加店铺补贴,所有家电共优惠13449元。

去年3月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品销售向好。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乘用车零售量达2289.4万辆,同比增长5.5%;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0307亿元,同比增长12.3%。

助力消费增长之外,以旧换新还促进了产业升级、绿色转型。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拿出一组数据:汽车以旧换新中,换购新能源车的比例超过60%,超过660万辆老旧汽车更新为新能源车或者节能型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中,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超过90%,带动高能效等级和智能家电零售额连续4个月超两位数增长;家装厨卫以旧换新中,智能坐便器、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换新近1000万件;超过100万辆老旧电动自行车更新为更安全的铅酸电池动力车。“高技术、高能效产品备受青睐,带动相关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李刚说。

浙江义乌市,珊琪服饰公司的数字化改造进入收尾阶段。“2024年10月,我们申报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17万元,全部及时拨付。借助这笔资金,公司淘汰老旧设备26套、更新设备64套、新增设备66套。投用后可节约效益总额3000万元。”公司财务总监刘戴伟说。

“2024年,仅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4600多个设备更新项目中,工业、用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设备更新量就超过200万台(套)。”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初步估算,在“两新”政策带动下,全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可达2000万台(套)以上。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得到有力拉动:2024年同比增长15.7%,比上年加快9.1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两项行动同样进展顺利。2024年,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废旧物资回收设施达到1.1万余个,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量达到846万辆,同比增长64%。商务部重点联系企业数据显示,废旧家电回收量从7月份起连续5个月实现同比增长。截至2024年底,家电、家具、汽车、民用无人机等领域“两新”重要国家标准168项陆续发布。

“两新”政策效果咋样?

稳投资、促消费、助转型、惠民生,既有利于促进当期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中长期固本培元

“激发消费活力、拉动投资增长、促进产业升级、支撑绿色转型,4方面明显效果充分证明‘两新’政策实施对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促进绿色转型、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作用。”赵辰昕表示。

不少受访者认为,“两新”政策既有利于促进当期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中长期固本培元,是一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好政策。

——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支撑经济回升向好。

更好释放了居民消费需求。“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不断增强,带来不小的消费增量。同时,上轮推动全国范围消费品以旧换新已过去10多年,很多消费品超出使用年限,更新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据测算,我国每年汽车、家电换代需求在万亿元以上级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所副研究员姜照认为,以旧换新政策在尊重消费者意愿基础上,引导大家更换功能更完善、品质更优良的消费品,“既顺应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激发出居民消费潜能,拓展了消费增量空间。”

更好激发了企业投资意愿。“当前,我国工业领域存在较大更新潜力。比如,石化化工、船舶等行业还存在一批超期服役的老旧设备,工业企业使用的大量电机、变压器、锅炉,还未达到先进能效水平。不过,一些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困难,更新改造的内生动力不足。”赛迪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李杨认为,设备更新政策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制定印发《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为地方、企业、金融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又如,实施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标准支撑等,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减少后顾之忧。”

——统筹供需、系统施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一方面,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认为,“两新”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形成了投资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李杨看来,“两新”政策务实管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找准了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既立足我国在供需两端的独特优势,又瞄准了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抓住了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环节。”

“两新”何以收效明显?

加强统筹、央地联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求真务实、循序渐进,适时适度对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作为一项宏观政策,“两新”政策为何能够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统筹、央地联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024年3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印发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即牵头成立“两新”部际联席会议机制。随后,商务部牵头制定消费品以旧换新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分别牵头制定工业、建筑和市政、交通等领域设备更新方案,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制定标准提升行动方案……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两新”政策体系很快建立了起来。

2024年7月,《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印发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压茬推进、狠抓落实。截至2024年11月中旬,已推动各方面出台实施细则近300项。

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地方探索也积极推进。上海、广东等地将烘干机、扫地机等纳入补贴范围;江苏、重庆等地采取立减模式发放家电补贴,方便消费者即时享受优惠;北京以近2个月销售均价为基准,设置商品备案价格浮动上限,防止“先涨价后补贴”……各地在落实好国家统一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挥自主权和创造力,推动政策更好落地。

——求真务实、循序渐进,适时适度对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不少受访者认为,“两新”政策鲜明体现出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的特点。例如,“加力支持”的《若干措施》在此前政策基础上,又作出3方面调整。

设备更新方面,将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以旧换新方面,将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旧房装修、厨卫改造的物品材料购置等纳入支持范围。

设备更新方面,考虑不同项目特点,降低申报门槛,支持单体规模小但点多、量大、面广的更新改造项目。此前,一些有设备更新意愿的企业,因达不到申报门槛等问题没有条件及时更新设备。《若干措施》对此予以解决:取消“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要求,同时优化项目申报条件,让支持政策惠及更多中小企业。

以旧换新方面,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自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与投资补助等传统支持方式不同,向地方直接安排资金可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在符合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发挥地方创造力,让真金白银的优惠更快直达消费者。”赵辰昕表示。

例如,汽车报废更新的补贴标准,由此前的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到2万元和1.5万元。值得称道的是,政策制定者十分注意“瞻前顾后”、溯及以往。《若干措施》提出:2024年4月24日起提交符合条件的补贴申请的消费者,按照调整后的补贴标准执行;对已经领取补贴的消费者,补齐差额部分补贴。

力度大、措施实、时效性强,《若干措施》推动“两新”取得更大成效。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24年8月份,全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由前一个月同比下降2.4%迅速转变为同比增长3.4%。此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作为一项宏观调控的创新之举,‘两新’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谋划好、实施好宏观政策,将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向上、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袁剑琴表示。

“加力扩围”如何推进?

强化资金支持、优化参与门槛、简化补贴流程、规范市场秩序

加力推进设备更新、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提升回收循环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标准提升牵引作用……围绕加力扩围实施“两新”,《通知》提出5方面、27条措施。“总体考虑是,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实施机制,放大撬动效应,深入推进‘四大行动’。”赵辰昕表示。

加力支持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将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家电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将每位消费者购买空调产品最多补贴1件增加到3件;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的实施购新补贴;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纳入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车……《通知》提出一系列举措。

李刚表示,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手机等数码产品5个领域的实施细则,同时充分考虑与2024年政策的衔接,确保平稳有序过渡。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告诉记者,“扩围”方面,将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3个领域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支持国四排放标准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在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中,增加水稻插秧机等6个农机种类。“提标”方面,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平均每辆车补贴额由6万元提高至8万元。

强化资金支持、优化参与门槛、简化补贴流程、规范市场秩序……《通知》围绕“加强组织实施”提出不少措施。

政策设计将更加注重针对性。“比如,为降低企业垫资压力,支持地方结合实际预拨部分资金到相应的支付平台或者经营主体,提高资金清算效率。”赵辰昕说。

落地实施将更加注重及时性。赵辰昕表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比去年大幅增加,具体数额将在全国两会时公布,“考虑到元旦、春节期间群众消费需求,已经预下达今年第一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保障政策顺利接续实施。”

“加力扩围”将产生哪些效果?袁剑琴从3方面作了分析。

——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一方面,“加力扩围”传递出稳增长、促升级的明确信号,将增强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加力扩围”将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金融支持方面的多项举措,可降低企业“不敢换、不愿换”的担忧,减轻资金压力,加大开展技改和更新设备的力度。

——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设备更新由传统行业向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行业扩围,将推动制造业向“新”向“绿”发展。以旧换新将扩大绿色化、智能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效应推动设备制造、消费品生产等领域投资,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匹配。

——进一步加快绿色转型。绿色消费品支持范围进一步拓宽,将有效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标准提升行动加力推进,也将为绿色转型提供更有力支撑。

“总体看,‘两新’政策既惠企又利民,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赵辰昕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和各地各部门一道,共同抓好“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的贯彻落实,力争取得更大实效。(记者 刘志强 王珂 刘温馨)

经济总量迈上130万亿元台阶,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随着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顺利实现,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答卷。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总量向上、结构向优、动能向新,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创造了更多机遇。随着经济政策协同发力、更加给力,中国经济释放持续回升向好的春意。

中国经济“稳”的底蕴更加深厚,带给世界更多稳定的力量。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5%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世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3%,有力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7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上调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认为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相信中国将继续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观察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内需主动力的作用得到持续发挥。展望2025年,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的利好政策落地实施,将有效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即将到来,中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中国游”持续火爆,春节经济有望为今年中国经济乘势而上开好头,不仅向世界传递欢乐祥和,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暖流。

中国经济“进”的动能不断增强,带给世界更多创新的动力。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向“新”向“绿”向“强”的特征更加鲜明,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不断创造新增长点。2024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拥有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数量均突破1200万辆,继续领跑全球。一个个“首次”、一项项“突破”,标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向前的步伐。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企业大放异彩。外媒报道说,在机器人、智能眼镜到电动汽车、家用电器等各类智能产品上,中国企业都显示出了影响力。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杰克·佩里认为,创新精神连接起中国乡村与城市,也连接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新质生产力,“你可以看到中国对技术的重视,这也是未来五到十年全世界的焦点。”

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气象万千,为世界汇聚更多联通的合力。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首次在全国范围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制度型开放含金量持续提升。中国已经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全球分工体系中坚实可靠的组成部分,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五大洲,自贸区网络不断扩展深化,自贸协定的内容和质量也在不断丰富提升。岁末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迎来生效实施三周年,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升级议定书也于近日生效。法国赛诺菲、德国大众汽车、日本丰田汽车等多家外企近日纷纷宣布加码投资中国。在多家外资机构发布的2025年全球投资展望中,中国市场依然被看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外企在华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收获更多红利。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的脉动愈发强劲有力,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春意。(记者樊宇)

粮食产量比2023年增加221.8亿斤、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超过33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3年实际增长6.3%……在20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介绍,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再获丰收。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万亿斤,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任务顺利完成,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预计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农村改革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在安徽、湖南、广西三省区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在其他省份的县、乡镇有序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地区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地总体顺延等。

此外,2024年我国还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乡村道路、供水、通邮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张兴旺说,过渡期以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主要有四方面的成效:底线更牢了,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帮扶534万名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产业更强了,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到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近四分之三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就业稳住了,截至2024年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达3305万人,已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收入增加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84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5%。

张兴旺表示,2025年,农业农村部将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研究谋划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政策举措,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一是优化监测帮扶提效率。加快建设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系统,更多依靠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和基层干部日常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监测识别,因人因户开展精准帮扶。

二是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提质量。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帮扶产业成为持续带动增收的富民产业。深入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提高就业培训质量,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三是深化重点区域帮扶促发展。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等重点区域,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不掉队、赶上来。(记者古一平)

金融活,经济活。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超18万亿元。金融“活水”有力度、有温度、更精准、更灵活,助力中国经济释放活力。

2024年,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突破310万亿元,全年新增贷款超18万亿元,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一个个数据展现着金融体系的稳固支撑,也体现出货币政策的发力效果。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两次下调央行政策利率共0.3个百分点,力度堪称近年来最大。这不仅促进了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更带动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降。

2024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为3.43%,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稳步走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大大减轻了财务负担,可以“轻装上阵”谋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4.33万亿元,这意味着近八成新增贷款投向了企业。从贷款期限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约占企业新增贷款七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融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换一个视角,从信贷结构变化来看,一些资金需求旺盛的领域活力凸显。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2024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9%,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6%,授信户已覆盖约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数据攀升的背后,是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组织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五大专项行动……中国人民银行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力,金融“活水”更精准、更灵活,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在金融助力下,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海外热销,低空经济、量子通信加快产业布局,餐饮文旅消费亮点频现,乡村振兴气象万千……从“活水”看活力,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新年伊始,重大项目火热推进,工厂车间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运转……不少企业已经“满弓紧弦”拼抢开局,投资活力正在不断释放。这背后是金融系统靠前发力,全力支持企业“开年即开跑”。

2024年12月当月新增贷款近1万亿元,属于历史较高水平。可见,银行年末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往年,通过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向“开门红”冲刺。

稳预期、提信心,以扎实举措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将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低位的利率水平、相对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支持促消费、惠民生,带给中国经济更多创新动力和增长活力。(记者吴雨)

冬日的阳光下,位于贵州安顺的中铁二十三局黄百铁路红基隧道施工现场,挖掘机、运输车、装载机、混凝土泵车……各种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回响,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一千多公里之外,安徽东至县尧渡镇,当地干部群众正抓住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黄金期,调来大型挖掘机,加紧推进汪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大江南北,一个个建设项目工地上,各类工程机械的开工率和平均作业量,汇聚成反映各类工程项目投资热度的“信息流”,成为观察经济运行的重要参照。

在位于湖南长沙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内,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遍布全国的上百万台挖掘机、吊装设备、混凝土机械等设备的大数据,汇聚成实时更新的“挖掘机指数”。

透过大屏看,最新的“挖掘机指数”彰显大国基建的稳步推进,映射投资活力:

2024年,各类机械设备中,最忙碌的要数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吊装设备,开工率达到72.91%,位居大类设备榜首。挖掘设备、工程设备开工率分别为58.87%和54.21%,忙碌指数位居第二、三位。

此外,从全国看,23个省份工程机械综合开工率超过50%,其中安徽、浙江、江西、海南、湖北、四川、福建、重庆、广东等省份开工率超过60%。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虽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得益于“两重”“两新”等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政府投资持续发力,带动放大作用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明显回升。

挖掘机销量,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基建投资的回暖。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挖掘机主要制造企业的统计,2024年12月份销售各类挖掘机19369台,同比增长16%。其中,国内销量9312台,同比增长22.1%。

与“挖掘机指数”相呼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多项与项目施工建设和投资相关的高频数据也反映了向好趋势。

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全国工程机械开工率较三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31个省(区、市)中,18个省份四季度工程机械开工率较三季度上升。四季度,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为29.1%,较三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

此外,作为反映项目投资强度重要先导性指标的工程项目中标热度指数也在2024年四季度快速上行,同比增长10.3%,其中12月份同比增速为30.5%,增幅较11月份扩大16.8个百分点。

“四季度上述多项指标呈向好态势,显示一系列稳投资政策不断发力显效,持续推动各类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随着更积极的扩大有效投资政策落地实施,有望进一步提升投资的韧性和内生动力,更好发挥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副主任魏颖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明确指出要“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近期以来,各地铆足干劲,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动力:

向东看,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重要项目常泰长江大桥建设进入冲刺阶段,1600多名建设者在浙江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进行大桥水下基础和桥墩墩身施工;

向西看,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两万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

向南看,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狮子洋通道项目建设紧锣密鼓,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控制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以每天30多米的吊装速度推进;

向北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主体基本完工,枢纽周边“两横四纵”路网雏形显现……

“截至目前,2024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元,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也已提前下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不断增加的政府投资,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3.6万亿元。近十年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0%。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一系列新谋划聚焦提高投资效益精准发力——

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建设支持范围,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

高效益用好政府投资。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并优化支持范围,更好发挥专项债券投资效益,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收官;

高水平调动社会投资。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滚动接续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

下好投资“先手棋”,更好发挥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育动能、惠民生、防风险等多方面的关键作用,必将持续激发内需潜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记者魏玉坤叶昊鸣)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如火如荼开展,到城市污水管网改造、沿江高铁等重大项目开工;从汽车、家电等消费品销售快速增长,到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速……2024年,我国大力实施“两重”和“两新”政策,激发内需潜力,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展望2025年,“两重”“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将为全方位扩大内需、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更大作用。

“两重”建设稳投资促增长

2024年12月31日,沪渝蓉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连接川渝地区与华中地区的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新通道,对于完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意义重大。

1月3日,广西左江治旱黑水河现代化灌区工程开工。该工程是“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建成后,可进一步优化调配郁江上游区域水资源,有效改善广西崇左市的农业灌溉和村镇供水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介绍,202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两重”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当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当年先发行1万亿元。同时,我国还在项目建设中协同推进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体制改革等“软建设”,“硬投资”和“软建设”并重。

在“两重”建设的带动下,重点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强了经济中长期发展后劲。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0.9个百分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说,2024年,扎实推动“两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新动能领域投资,有力支撑了全年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两新”政策改善市场需求

从宏观层面看,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需求潜力持续释放,设备购置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24年前11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2.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5.3%,成为扩大投资的重要支撑因素。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升级绿色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4年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的高能效等级和智能家电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1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126.8万辆,同比增长50.5%,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52.3%。

从微观层面看,截至2024年12月19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310万辆,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两重”“两新”政策通过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有效带动相关投资品和消费品生产,促进了生产端扩张。

实施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将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一方面,继续强化“硬投资”。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另一方面,统筹好“软建设”。坚持项目建设和配套改革相结合,抓紧推进规划政策制定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投资综合效益。袁达表示,近期将再下达一批项目清单,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我国将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进一步简化设备更新审批流程,提高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的便利度。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不仅会加大家装消费品换新的支持力度,还将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三类数码产品给予补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认为,应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工具中继续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覆盖产品类别,提升补贴申领便利度,在更多线下实体商业和农村地区开展以旧换新。(记者 冯其予)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血脉畅通,经济肌体才强健有力。

近日,新华社记者在多地调研中观察到,金融系统靠前发力,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全年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加油助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靠前发力 有效支持经济稳增长

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悟空智算”高性能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建设正酣。项目全部投产后总算力将超过6500P,为当地生物制药、石化等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充沛算力资源。

浙江宁波,泰一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的10条产线“满弦”开工,工人几班倒,赶制一批即将出口海外的固体饮料产品。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金融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创新动力:1月2日,国开行江苏分行向“悟空智算”项目三期发放2.42亿元贷款,助力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元旦刚过,中信银行宁波分行的500万元信贷资金打到了泰一健康的账上,助力企业拓市场。

“开年即开跑,我们立足职能定位,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强化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服务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助力经济发展良好开局。”国开行江苏分行客户四处副处长周腾表示。

早谋划、早部署、早发力。针对年初项目开工多、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金融领域正在积极行动。

“截至1月9日,我们已累计实现对公信贷投放超100亿元,1月份仍有115亿元信贷项目储备在投放流程中。”光大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郭志雄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2025年开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带动企业融资需求上升,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不断畅通的金融血脉,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有力引导。

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实施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一方面体现为总量“稳”,两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另一方表现为价格“降”,两次降低政策利率,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又是一年“开年忙”。挑选、过冰、打包、入库冷藏……正值年初订单需求旺盛,福建锦裕发冷链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火热景象。企业刚刚在建行申请到了一笔250万元贷款,利率不到3%,比2024年降了近11%。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冷链物流需求上升,行业迎来稳步发展。越来越低的融资成本,让我们‘轻装上阵’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企业负责人吴能顺说。

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信贷投放的“总闸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月3日至4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围绕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一系列部署:“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

“这些系统部署,为年初着手谋划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具体指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融资需求,同时将持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为促消费、扩投资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

精准有力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首批6家企业与6家银行当场签约,共计将获得超130亿元融资支持。

实打实的举措,是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

镇江大东纸业3000万元、江苏盐昇光电新材料3000万元、江苏联博精密科技2000万元……元旦当天,光大银行南京分行为6家制造业企业投放贷款共2.5亿元。

“我们在2024年底就已经制定了今年的信贷投放计划,抓好‘首日、首周、首旬、首月’时间节点,围绕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确保新年信贷投放时效快、结构好。”光大银行南京分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刘俊告诉记者。

调研中,记者观察到,瞄准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正在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力点。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些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当前,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的活力。

开年第一天,扬州餐饮品牌老土灶的第13家门店在网红街区皮市街开业,生意十分火爆。

“随着消费复苏,多家店面的营业额逐步攀升,我们趁势而上再开新店。生意越做越大的背后,金融的支持给了我们底气。”老土灶总经理单霖表示,工行第一时间提供了200万元贷款,用于门店日常经营。

从大项目到小生意,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金融“活水”润泽千行百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离不开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

近年来,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越来越多金融活水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自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以来,截至2024年底,银行与企业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过8000亿元。“还有1000个项目已达成贷款合作意向,正在抓紧推进审批授信。”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一系列工作安排: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加大工具支持力度;优化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完善绿色金融评估;提高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

“围绕‘大力提振消费’这一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将适时研究创新金融产品工具,进一步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彭立峰说。

可以预计,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会更足、成色会更亮。

多方合力 破解融资痛点难点

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有着重要意义。

不久前,济南品佳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中标了一笔订单,原本令人高兴的消息却让负责人贾秀强犯了难:购置进口原材料急需的资金一直没有着落。

受益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企业融资需求受到关注,当地农行及时提供了100万元的信用贷款,解了贾秀强的燃眉之急。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推动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搭建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探索新路径。

尽管成效明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面临不少难点堵点,值得关注。

调研中,一些企业家、金融从业者道出了不少期待解决的问题: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平衡不协调,耐心资本不足、科创企业缺少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普惠金融有待扩面提质……

“迈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需要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要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打通融资堵点难点,促进金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教授万晓莉表示。

围绕重点,瞄准痛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在持续发力。

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出台养老金融发展“规划图”,从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等方面提出重点举措;

202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用好用足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1月7日,《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七大方面25条措施,众多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将迎来更丰富的融资渠道。

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正在为更多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福建,通过银行的绿色审批通道,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拿到1000万元贷款,解决了流动资金难题;在山东,受益于“火炬创新积分贷”创新产品,一家生物产业公司成功购置新设备,解决了产能受限问题;在广州,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综合授信方案,一家专注低空经济的科技公司获得1500万元贷款,顺利扩大产能……

神州大地上,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沃土,将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添动力、增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李延霞吴雨向家莹)

走过“关键一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0万亿元,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迎来“收官之年”,必须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必胜信心。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大家要充满信心。”

岁末年初,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把握大势,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基础稳,行稳致远有依托

全球最快!试验速度可达450公里/小时、运营速度可达400公里/小时,2024年12月29日,CR450动车组样车在京发布。中国高铁奔驰不息、一路向前。

高铁飞驰,源自供给支撑。一列动车组列车,零部件超4万个,涉及电子电器、信息系统、精密仪器等10多个行业。100多家核心企业、2100家相关企业携手攻关,将图纸变现实。

高铁飞驰,源自需求拉动。高寒、高原、热带、风沙……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铁网络,累计投用4000多列高速动车组列车。“更高速、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更智能,亿万旅客对高铁的需求仍在升级。”国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供给加力、需求给力,汇成产业升级新成效: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在全球率先突破1000万辆,C919大飞机商业首飞仅一年多便收获上千架订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过去一年,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新动能持续壮大。2024年1至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明显快于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我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很大,产业配套能力很强,供给和需求两侧都能够支撑国内大循环,这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基本依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

体魄强健、筋骨壮实,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稳固的基本面。2024年,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0万亿元;制造业规模、货物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连续保持全球第一;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原油产量连续6年回升,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就业物价保持稳定……

“稳”的势头有效延续,“进”的步伐坚实有力。稳如磐石的发展基础、令人鼓舞的发展成绩,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

优势多,持续向好有支撑

“依托重庆住房公积金新政策,一套总价240万元的四居户型,首付降低12万元,贷款利息比同期商贷节约15万元左右。”重庆渝北区,市民田沛与家人在一家楼盘项目挑选心仪户型,“两居换四居,住得更宽敞。”

取消或调减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降低贷款利率、首付比例……2024年9月下旬以来,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力促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2024年10月、11月,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两个月同比、环比双增长。

2024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一度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因时因势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时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2024年10月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好转、积极变化增多,有效需求较快回升,生产供给增长加快,市场信心明显增强。

“我国拥有大部分国家所不具备的多方面的优势,既在量上有大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也在质上有人才优势、创新优势、社会稳定优势,特别是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制度优势,这些优势支撑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韩文秀表示。

新起点上再出发,要认识优势、把握优势、用好优势。“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正是用好优势的一个方面。

“当前,我国通胀率、财政赤字率、政府债务率较低,政策工具箱储备依然充足,加之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将为我国政策发力创造更大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

完成2万亿元存量隐性债务置换额度发行任务;完善专项债券管理机制,扩大地方专项债投向领域;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财政货币政策频频发力。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今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对经济增长形成强有力拉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动增量政策落地见效。

体制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诸多优势历经检验而日臻成熟。用足用好独特优势,我们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韧性强,应对风险有底气

江西南昌,晶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内,1平方毫米大小的LED芯片经过数十道工序,被封装成可供车灯使用的灯珠。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新一代产品亮度提升5%到10%,2024年销售额预计增长超30%。”公司战略发展部副总监王琼说,新一年将聚焦汽车电子产品加强研发,进一步拓展市场。

河南洛阳,三轮摩托车企业开足马力、赶制订单。偃师区有15家整车生产企业、几百家零部件企业,组装一辆三轮摩托车仅需20分钟,年出口额超6亿元。

“我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生产货运摩托、旅行篷车、特种车型等产品。”洛阳珠峰华鹰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眼下企业订单已经排到2025年3月份。

经营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从龙头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大经营主体敢闯敢拼、开拓创新,让中国经济韧性更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经营主体2069.6万户;2024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

韩文秀表示,我国企业产业体系完备,经营主体类型多样,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居民储蓄率高、适应经济波动的能力也较强,“这是我国拥有强大抗风险能力的根源所在”。

困难挑战年年有。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情况,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有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但这些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沉着应变、综合施策,韧性强大的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克服挑战和压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潜能大,长远发展有后劲

2024年12月26日,随着中国东方航空MU5428航班起飞,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正式启用第四跑道。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工程也正加快建设,力争在2025年一季度建成投用。

从长江沿线铁路、干线公路、机场,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北”工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硬投资”“软建设”,扎实推进“两重”建设。2024年1至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两新”政策也在2024年有效激发了消费者换购热情,带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

“两新”“两重”成效显著,得益于宏观政策的务实管用,也体现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潜力。

投资空间广。“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后期,城镇化率仍有提升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表示,农民进城定居既能带动住房、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又产生大量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有研究测算,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投资需求超过1万亿元。”

消费潜力大。“我国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容量大、梯次多、有纵深、扩容提质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说。

瞄准潜力,综合施策,各方面积极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今年将加大建设力度、加强软硬结合、加快工作进度,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今年还将大幅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工作。

前不久,《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发布,提出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改革等5方面、97项具体改革举措。“新一轮改革中,我们将着力破解出口企业贸易数字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建平台、为地方谋发展’。”浙江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王健表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2024年,改革开放步履铿锵。

改革不停歇,开放不止步。岁末年初,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审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开展,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将释放更多改革红利。”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表示。

走过2024,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中国经济续写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新篇。

迎来2025,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记者 刘志强李心萍丁怡婷)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凸显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困难挑战。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久之策。

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门瞄准全方位扩大内需持续发力,内需主动力和稳定锚作用不断增强,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开年市场热起来火起来了

“源头厂家品质好,折扣力度也大,今年年货买齐了。”1月6日,位于郑州的1688河南选品中心,前来购物的李女士赶上河南网上年货节第一波福利。直播带货、全品类好物、大力度折扣齐上阵,线上线下联动,年货节点燃新年消费市场热情。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各地紧抓消费黄金期,落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力提振消费”部署,促消费“火力全开”。

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新年装饰营造喜庆氛围。在这里举办的老字号嘉年华活动中,诸多老字号推出新年礼盒,让市民游客体验国货新品。

湖北武汉启动2025武汉新春消费季,包含零售餐饮消费券、政府助餐券和线上平台助餐券在内的超亿元消费券即将发放。

优质农产品、生活用品、特色小吃……山东菏泽巨野县的“黄河大集”上,人们赶年集、买年货,烟火气十足。

按照中央部署,以旧换新政策“不断档”,为春节消费“添把火”。

点开淘宝等购物App,政府补贴一栏,“国补资格上新”“最高省20%”“25年全新资格”等标语,吸引消费者点击选购。

去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真金白银的补贴,点燃消费者换购热情。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加大家装消费品换新支持力度,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给予补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今年继续实施,政策受益面将不断扩大。

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离不开供给端的不断创新与优化。

1月5日,第4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启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里,烟花腾空,音乐律动。

冰雪大世界开园以来,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1.3%;2024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7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314.2亿元,同比增长均超三成。

冰雪热、文旅火、餐饮旺……大江南北消费亮点频现的背后,是市场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增强供需适配的努力。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明方向——“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北京围绕首发经济加大引进优质品牌企业入驻力度;云南昆明不断完善旅居养老配套设施,为康养群体提供一条龙服务;海南三亚将在春节期间推出大型演艺、体育赛事,以“演艺热”开辟文旅产业新赛道……

多地消费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消费市场活力与日俱增。

“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蓬勃发展的各类消费场景,消费市场容量大、梯次多、有纵深,扩容提质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下一步要推动促消费和惠民生更好结合,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开年大项目建设火热进场

1月2日,挖掘机、推土机、重型卡车整齐排列,建设者信心满满……随着一声令下,陕西2025年一季度55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2900亿元。

开年即开工,多地铆足干劲掀起开工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庆开工投产304个项目总投资达3860亿元,厦门总投资775亿元的77个重大项目开建……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扩内需、促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提高投资效益”,明确“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

去年以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成为扩内需的重要抓手。

加快完善沿江铁路网络体系,支持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支持东北粮食主产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下达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1465个重大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一批跨区域、跨流域重大标志性工程加速推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两重”项目建设正加力推进。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提前下达,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159亿元支持121个项目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近期将再下达一批项目清单,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投资,短期是需求,中长期是供给。记者观察到,各地开年项目清单里,“新”意满满、暖意十足。安徽第一批项目里,投向新兴产业项目占比55.3%。北京丰台发布重点建设项目,提升街区居住品质与公共服务水平。

着眼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领域,有效益的投资持续扩大,不断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优质供给。

民间投资是提升投资质量、增强投资活力的关键力量。面对民间投资增长承压,开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连续出台支持举措,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从现代都市农业到智能制造,细数广州白云近期开工重大项目,民间投资成为“主角”。广东点都德国际食品有限公司这次的项目位于广州民营科技园内,总投资3亿元,主要用来建设食品研发加工厂、粤菜博物馆等。企业副总经理韦珏玮感慨,项目落地离不开政府支持,不管是优化审批流程,还是给予用地保障,都让我们发展信心更足了。

采访中,南通江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史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设备投资3亿多元的项目,获得了6000多万元的支持,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

去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落地,有力拉动投资增长、促进产业发展。今年,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说,要发挥好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河南加快储备一批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优质项目、安徽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多措并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综合施策持续扩大内需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持续扩大内需空间广阔。

当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足,客观制约着国内市场潜力的释放。就业增收,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一共3万多元!”岁末年初,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五圣村村民罗俊领到务工劳务费。作为脱贫劳动力,罗俊通过参与当地以工代赈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700余个,吸纳务工就业332万人次;2批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共90.5亿元也已提前下达,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000余个。

进一步加大对欠薪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着力防范行业性、区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加强就业保障。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透露,今年将通过加大财政对终端消费直接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多种方式,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比如,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快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等。

积蓄后劲,需要持续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

新年伊始,浙江提出,将推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扩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推动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首次对涉企行政检查作出系统全面规范,传递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明确信号。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对外发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实施,预计2025年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望达到3000亿元;多地宣布商品房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销售,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强大国内市场空间不断拓展、活力持续释放。

随着各方齐心协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国内需求将焕发更大活力,更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严赋憬魏弘毅汪子旭)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及清缴工作结束。一年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

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2亿吨。2023和2024两个年度的履约截止时间分别为2024年底和2025年底,实现一年一履约。截至2024年底,2023年度配额应清缴总量52.44亿吨,配额清缴完成率约99.98%。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交易,截至2024年底,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记者寇江泽)

近期,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份文件先后印发。围绕社会关切,在国家数据局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加快破题 让“沉睡”数据流动起来

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泽字节),但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存储数据中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约四成。大量数据一直在“沉睡”。

与此同时,国际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介绍,总体上看,数据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质效有较大提升空间,数据产业生态还不完善。三份文件目的就是尽快破题,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力。

陈荣辉说,文件加快推动数据要素与生产工艺、行业知识、传统要素深度融合创新,促进传统行业效率提升、流程再造、组织重塑,将数据产业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数据产业是一个新生事物。2024年10月,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发布,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数据产业是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态后的必然产物。”陈荣辉表示,从发展方向看,数据产业要围绕数据要素的供给、流通、利用和安全保护等重要环节,开展系统性的技术攻关、业态创新和生态培育。

数据企业是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国家数据局数据资源司副司长张慧星说,目前我国数据企业发展显现出“数据应用企业多、数据资源企业散、数据服务企业少”的态势,产业链部分环节存在短板。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数据企业培育库,支持数据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为企业“用数”提供保障

数字经济发展越快,企业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不少企业反映有数不敢用、不会用。

国家数据局数据资源司司长张望说,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文件目的就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敢用数”“会用数”“用好数”提供保障。文件明确企业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或合法获取、持有的数据,依法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民商事合同或行政协议约定的各类数据权益,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激发企业供数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市场贡献更多更好的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

多数中小企业数据资源储备不足、缺少合适工具使用,文件专门部署助力中小企业用数创新。

张慧星说,要发挥好公共数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地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数据服务,在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工作中,向中小企业的用数需求场景倾斜。同时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提供普惠性数据产品和技术工具。

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不少企业反映重要数据目录不公开,无法识别出境数据中是否包含重要数据。中央网信办网络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琦表示,2024年3月发布的《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明确未被相关部门、地区告知或者公开发布为重要数据的,数据处理者不需要作为重要数据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目前,数据出境安全评估项目数量同比下降约60%,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数量同比下降约50%。

将组织征集和遴选可信数据空间解决方案

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张望介绍,将组织征集和遴选可信数据空间解决方案,滚动发布应用场景清单。依托全国数标委,组织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加快研制可信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关键技术、能力要求、运营管理等急用标准、共性标准,逐步完善标准体系。

此外,国家数据局还将培育一批高水平数据空间运营商,支持数据治理、数据经纪、数据托管等服务商发展,形成面向场景的应用解决方案,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数据空间运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门槛,提供普惠便利的数据服务。(记者严赋憬)

岁末年终,在工厂,工人抓紧时间抢生产赶订单;在田间,农民力保冬小麦平安过冬;冰雪经济“热”力十足;保暖保供迎寒冬……12月以来,全国各地干字当头,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

观察之一:工业企业,打好年度“收官战”

在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的清峦福兴工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内,生产线正加紧生产,前来考察产品的外国客商,对智能车铣复合机床赞不绝口。这款机床产品融合了AI技术,可实现人机对话。

“今年,公司以这款智能机床为代表的高端产品销售保持30%的增速,不少产品远销海外。”公司负责人黄传清说,今年底接待了多批海外客商,进一步拓展了业务,企业对明年的发展充满信心。

时至年尾,各地各企业正锚定全年生产目标,开足马力抓生产抢订单。

在12月下旬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预计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数据显示,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景气区间上行,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蹄疾步稳。在铜陵有色金神耐磨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上,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今年前11个月,公司研磨材料出口量超过2万吨。我们年产1万吨高强韧性抗磨新材料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公司技术总监汪军说,明年公司将坚持创新牵引、科技赋能,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12月以来,各地多措并举在确保企业平稳生产的同时,加速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浙江省台州市积极部署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有关工作,以金融力量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天津科创高地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集中开展2.0版支持政策兑现,核心区支持资金在年底前拨付至企业;河南郑州航空港区上线数字货运支付融资平台和“物流贷”融资产品,破解了物流行业融资难题……

【记者观察】壮工业“筋骨”,强发展“脊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已经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不少地方和企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汇聚动能。

观察之二:农田水利,为来年丰收夯实基础

眼下,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进入关键时期。

在河南省卫辉市,种粮户们抢抓农时,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开展冬浇、喷灌等系列补墒作业。卫辉市农技推广站站长刘广亮说,近期当地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指导,采用滴灌、移动喷灌等多种模式在大幅降温前尽早冬灌进行补墒,保苗安全越冬,为明年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冬季,农田里依旧一片忙碌:河北沧州的盐碱地改良实验田里,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对冬小麦进行镇压;在新疆阿克苏,农业技术培训人员利用冬季闲暇时光进行农业技术宣讲;甘肃庆阳抢抓农时组织5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冬小麦安全越冬“护航”……

冬修水利正当时。在湖南省沅江市,阳罗洲镇民兵渠的提质升级工程即将竣工,项目负责人刘昆明最近一周都在指挥扫尾作业。刘昆明表示,工程完工后,可以为4万亩农田提供顺畅的排灌服务,附近几座村庄明年的农业生产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888.5亿元,已连续3年破万亿元,今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有望再创新高。

抢抓当下枯水期的有利时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抓紧时间抢修水利设施:在重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干线于12月27日全线贯通;湖南省江永县抢抓有利时机,全力推进国债水利项目建设;江西省泰和县掀起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潮,施工现场一片火热……

【记者观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力保障冬小麦平安越冬,大修水利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冬日农田里的忙碌,是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到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秋收冬藏,广袤田野正在积蓄力量,迎接来年的丰收好光景。

观察之三:冰雪经济,点燃消费一把“火”

12月21日,第26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在黑龙江哈尔滨正式开园迎客。据统计,冰雪大世界开园当日哈尔滨地铁冰雪大世界站累计进出站客流达8.36万人次。12月以来,哈尔滨市日均接待外地游客48.2万人次。

如今,冰雪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冬季消费新热点。不仅在北方,在南方冰雪经济也“热”力十足。

同样是12月21日,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重庆分会场)暨重庆市第七届冰雪运动季在丰都开幕。“冰雪对于南方游客有着天然吸引力。”重庆丰都南天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冉龙伟介绍,“今年我们的冰雪乐园场地面积扩大了近1万平方米,设施不断完善。我们全力为大家营造一个欢乐、安全的冰雪乐园。”

皑皑雪景中,火红的牛油锅底翻滚着各色食材。“坐在雪地里吃火锅非常‘巴适’。”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雪地火锅”店主吴从贵说,冰雪季刚刚开启,店里一天就有30至50桌的客人。

12月以来,随着气温下降,很多地方迎来冰雪旅游、冰雪消费热,冰雪经济持续升温:在浙江,一个室内冰场便可拥有16条专业滑道;在重庆,150余项冰雪主题活动、80余条冬季旅游线路推出;在湖北,人们可在海拔3000米的山上赏雪、玩雪;新疆阿勒泰市推动“冰雪+康养”“冰雪+休闲”“冰雪+培训”“冰雪+文化”等融合发展;在广东,雪场打破四季限制,吸引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冰雪运动爱好者……

【记者观察】多地在传统冰雪游基础上创新供给,聚焦壮大做优冰雪产业,不断解锁冰雪消费新场景。《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4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已达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0053亿元。冰雪“冷资源”正加速向经济发展“热动力”转化。

观察之四:保暖保供,让百姓温暖过冬

寒冬时节,百姓的供暖问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今年冬天,室内温度保持得不错,热乎乎的,老人和孩子都舒服。遇到问题,随时联系供暖管家,解决得也很快。”家住山东省济南市伟东新都小区的刘静说。

在济南能源集团智慧供热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大屏上全市供热“一张网”整体运行数据实时显现。济南热力集团360座换热站和1座能源站完成大温差机组改造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供热利用效率。

为了让广大群众过一个安心踏实的冬天,各地各部门采取行动,加大供暖保障力度:内蒙古新建改造各级管网和楼栋立管近万公里,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居民室温在线监测系统,大幅提升供热保障能力;北京推进供热感知体系建设并加快诉求办理;天津市智慧供热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全市热源运行数据和燃气锅炉房燃气数据,开展智慧监管联动……

能源保供是群众温暖过冬的重要保障。在福建,国网福建电力在6个高海拔地区装设线路观冰监控,建立智能感知的线路覆冰报警系统,确保高海拔地区供电保障;在山西,国铁太原局共安排跨局大宗货物直达列车113列,其中电煤直达列车70列,其他煤炭直达列车18列;在新疆,国网新疆电力喀什供电公司安排人员194名、车辆95台,全力做好应急抢修、冰雪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

【记者观察】供暖季,能源保供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极端天气等风险不容忽视,能源保供工作来不得半点松懈。保供应、保通畅,千方百计抓好民生等关键领域的用能保障,需全国上下一盘棋,让群众安心过个“暖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今年,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尤其9月份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出炉,其中一系列金融政策快速发力显效,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添动力。

增量金融政策落实得怎么样?与存量政策如何协同发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下一步货币政策还有多大空间?针对各界关注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如何?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实施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如何?

总的看,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看总量,中国人民银行2月、9月各降准0.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7月、9月分别下调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和20个基点,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下行,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11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7.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5.6万亿元,同比增长7.8%。

看结构,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的支持。11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些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看价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有效发挥,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45%,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利率为3.08%,均较上月下降,并处于历史低位,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利息负担。

“当前金融总量总体平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突破400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下一步货币政策还有多大空间?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资金更快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预期偏弱,短期内有效融资需求不足。金融管理部门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按照党中央部署,较大力度降准,实施有力度的降息,并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

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实施以来,市场反应积极正面,社会预期明显好转。10月,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1)的“剪刀差”有所收窄,显示经济企稳向好。存量房贷利率已基本调整完毕,存量房贷利率的动态调整机制也已正式建立。

“考虑到有些增量政策还在陆续落地,贷款审核、授信、提款等也需要一个过程,未来政策效应还会进一步传导显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更加有力有效。”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今年以来,政策调整幅度不小,未来还有多大空间?

“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还有一定空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

谈及下一步政策考虑,潘功胜表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动增量政策落地见效。”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传递出积极信号。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宏观调控基调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考虑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加深,国内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挑战,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同时,我国也具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条件和空间,可以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推动资金更快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实招?

合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堵点和卡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近年来,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稳的态势,但部分小微企业也反映存在融资堵点和卡点。近期,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出台,协同多方发力,改进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政策加力,扩大小微企业受益面。中国人民银行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不超过2000万元。金融监管总局优化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将续贷对象由原来的部分小微企业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并阶段性地扩大到中型企业。

机制发力,打通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最贴近基层、最了解企业的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实现低成本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制度助力,优化民营经济投融资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在加快推动出台,草案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民营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实施差异化监管,允许合理设置不良贷款容忍度。此外,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营造尽职免责、鼓励担当的积极氛围。

合力之下,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小微企业,助力每一笔“小生意”。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45%。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今年以来,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快构建,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金融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的政策工具日益丰富。比如,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10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今年前8个月,科技保险保费达388亿元,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科技活动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过7万亿元。

下一步更好发展科技金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房地产金融政策成效如何?

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延续止跌回稳态势可期

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环比增长6.7%,自去年6月份后首次实现正增长。二手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8.9%,连续7个月实现同比增加。

“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琳说,加大“白名单”贷款投放力度、降利率、降首付、回购存量房屋或土地、旧改货币化安置等政策措施从供需两端共同作用,稳市场的政策目标明确、力度十足。

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10月以来,金融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进一步推动“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截至11月18日,商业银行已审批通过的“白名单”项目贷款金额超过3万亿元。

“各城市协调机制加大问题项目修复解决力度,落实贷款发放条件,做到合格项目‘应进尽进’;对‘白名单’项目,商业银行要适度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放款效率,做到‘应贷尽贷’;优化贷款资金拨付方式,做到‘能早尽早’。”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

“‘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各项支持政策作用,促进更多住房项目建成交付,提振各方信心。同时,这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全流程管理,加快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配套的信贷管理机制。”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说。

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惠及5000万户家庭,每年减少家庭的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自11月1日起,存量房贷借款人可与银行重新约定重定价周期,新发放房贷的借款人也可自主选择重定价周期。在LPR下行周期内,借款人可更快享受利率下行的“利好”。

数据显示,11月份,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利率为3.08%。“首付和利率等的变化,提升居民购房支付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邓郁松说,市场销量变化反映了市场活跃度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市场预期已开始改善。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好“金融16条”、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延长有关政策适用期限,推出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新增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额度,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2万亿元,9月末余额较年初增加超过4000亿元;新发放按揭贷款、并购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住房租赁贷款合计4.8万亿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房地产工作作出部署,强调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认为,落实部署需要着重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着力释放需求,打通卡点堵点,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着力改善供给,对商品房建设要控增量、优存量、提质量;三是着力推动转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发展模式弊端、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总的看,我国房地产问题是在前进中、转型中遇到的问题,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地并持续发力,市场会进一步回稳,行业会加快回暖,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加快构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也将逐步实现。”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取得哪些进展?

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长较快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金融监管总局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说,不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积极研究并推出开放新举措,如进一步放宽境外机构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出资人的准入条件等。截至9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外资银行总资产3.90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2.82万亿元。

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支持在华外资机构更加全面深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回应外资金融机构诉求,进一步优化监管规则,探索适度差异化监管。促使外资银行更好发挥与母行联动优势,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

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扎实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和履职管理,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截至目前,已在32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4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

此外,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多项支持政策,经常项目尤其是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长较快。今年1—10月,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9.9万亿元,同比增长15%,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比重达26.6%,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将更加注重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各类主体人民币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更好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在积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同时,金融监管总局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加强跨境风险监测和分析预判,密切防范风险跨境传递,制定在华外资金融机构风险应对预案,维护经济金融安全;持续引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海外布局、丰富金融产品,强化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守住风险底线。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强化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机制,继续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沟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记者吴秋余赵展慧葛孟超屈信明)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26日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时代新征程上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旨在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掌握国民经济行业间的经济联系,以及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发展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安全保障、绿色转型等方面呈现出诸多积极变化,展现出稳固的基础、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能。

2023年GDP数据总量有所增加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国际通行做法,国家统计局利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有关部门资料,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27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3690亿元,增幅为2.7%。

“普查修订后,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13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五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源。”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当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

康义说,五年来,面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和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开展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首次增加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内容。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占全部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9%。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负责人王冠华说,以数字产品制造、服务和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26.2万个,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的9%,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占比是42.3%。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法人单位143万个,占比49%,营业收入14万亿元,占比29%。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当中,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比较高,超过四成;数字技术应用业的企业数量较多,接近五成,体现出我国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发展活力。”王冠华说。

发展结构更优、动能更足

“五年来,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未改,区域发展协调性继续提升。”康义说,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2023年末,全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达到404.8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3.8%;制造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达到151万亿元,增长41.7%。

中西部地区经济占比也在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提升。2023年末,中部、西部地区拥有第二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18年末提高了1.4个、0.6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企业的创新研发势头强劲,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康义说,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8年增长了65.1%。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产业高端化发展步伐加快。2023年末,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比2018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8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

推动普查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反映了高质量发展进程,更好地掌握国民经济行业结构,为全面客观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编辑制作《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23)》等普查资料,提供更详实的普查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蔺涛说。

他表示,下一步将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等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改革的重点关注领域,组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社会力量,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分析,深化普查数据共享与服务,推动普查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记者潘洁唐诗凝)

时至年终,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备受关注。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生产较快增长,需求继续扩大,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楼市和股市趋于活跃……从一系列指标中可以看出,在宏观政策发力显效作用下,国民经济稳步回升,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经济运行延续回升态势

“11月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组合效应继续释放,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从生产端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1%,虽比上月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在6%以上,明显高于10月份以前的增速。

从需求端看,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63亿元,同比增长3.0%,快于三季度平均增速。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2%、10.5%和6.6%。1至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连续4个月保持基本稳定。

随着经济稳步回升,在就业支持政策作用下,城镇就业保持整体稳定。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与上月持平,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4%,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物价方面,11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3%,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涨幅扩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幅收窄、环比由降转涨,显示工业产品供求关系出现积极变化。

“11月份,生产较快增长,需求继续扩大,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楼市和股市趋于活跃,市场预期持续改善,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运行延续回升态势,呈现出‘生产升、需求增、就业稳、市场暖、质量优’的特点。”付凌晖说。

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

1至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国民经济延续回升态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新动能新优势不断聚集增强。

数字经济发展向好。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数字产品生产和数字服务提供相关行业增势较好。11月份,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2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9.3%。

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11月份,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60.6%、13.9%;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1%和10.9%。

居民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11月份,居民餐饮消费增长加快,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服务零售额增长继续快于商品零售额。1至11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4%,快于商品零售额3.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出行类、通讯信息类服务零售额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经济的结构向优、质效向好,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注重推动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注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下阶段,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组合效应有望持续释放,政策效果将继续显现。”付凌晖说。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回看今年中国经济,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到二、三季度下行压力加大,再到四季度回升势头增强,走出了一条“前高、中低、后扬”的曲线。

“面对复杂的局面,党中央科学决策,加大逆周期调控,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后,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推出,四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积极变化显著增多。从全年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望顺利实现。”付凌晖说。

数据显示,11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均实现正增长。沪深两市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继续保持大幅增长态势。11月份,我国制造业PMI为50.3%,连续3个月回升,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处在景气区间,市场预期持续改善。

从四季度以来情况看,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三季度。综合10月和11月相关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三季度加快0.4、1.4和1.2个百分点。

付凌晖说,从明年来看,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拖累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复苏,地缘政治冲突对于全球能源等大宗商品供给的负面影响尚难预料,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外溢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调整转型仍在推进之中,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化解风险隐患仍需要持续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年经济工作提出24个字要求——“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并部署了9项重点任务。

“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付凌晖说。(记者 潘洁韩佳诺胡林果)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离不开政策的有效衔接、接续发力。

今年以来,我国政策工具箱不断充实丰富,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叠加发力,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全年经济发展定下基调。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政策落地;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年内多次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快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锚定既定发展目标,一系列政策协同配合、精准发力。

近段时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揽子增量政策因势酝酿、密集推出。

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扩大;发布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提前谋划并下达明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海关总署聚焦四方面发布16条稳外贸新举措;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相关部署将加快落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风险防控和海外利益保障机制等将加快完善。

多地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

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发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聚焦重点收费主体、重点行业领域组织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发展改革部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着力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的预期逐步改善,全社会的信心不断增强。

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1.98万亿元,环比增长近150%。

据商务大数据监测,11月上旬,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家电、通信器材、服装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5%、28%和6%,部分老字号产品销售额翻番。

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景气区间上行,升至50.3%;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2,较10月上升0.2点,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等多项指数继续上升。

经济发展态势向好的同时,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向优。

“向新力”释放。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光电子器件、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1至10月,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4%。

“含绿量”提升。前三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初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8个百分点。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4%。

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咬定青山、真抓实干,我们有信心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记者王雨萧胡林果)

国家税务总局10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在一系列存量和增量政策带动下,11月经济运行在多方面呈现亮点。

——制造业生产稳步提速,高端制造业支撑明显。11月,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较10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装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媒体设备、智能设备等数字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3%、5.1%和3.8%。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11月,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应用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6.7%和11.3%,均明显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4%。

——受“两新”政策带动,设备投资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加力。11月,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4.5%。其中,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电热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重点领域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1%、7.4%和15.9%。11月,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同比分别增长28.8%和74.4%;与家装相关的家具零售、卫生洁具零售同比分别增长36%和18.8%。

——省际贸易持续畅通,交通物流加快发展。1月至11月,全国省际间销售额增速快于全国企业销售收入总体增速1.1个百分点,反映省际间商品服务贸易较为畅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11月,交通运输物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1%。(记者王雨萧)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在地下700米深处建成,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海南文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商业航天从此形成全产业链闭环;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逾万架标准机架高效运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海量数据化身数字生产力……神州大地,处处可见中国经济向新求质、换挡升级的矫健“身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系统部署,加快推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科研“利器”,已衍生出特种电源、低温制冷、创新药物等一大批应用产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郑州中铁装备盾构机总装车间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设备运行状态等各项数据。这些设备内置的工业软件,是调控整个车间智能化生产的“中枢神经”。“我们研发的工业软件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交付周期缩短、综合成本降低。”浪潮通软总经理魏代森说。

盾构机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是新技术带来的“质变”。目前,我国已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

极氪第40万台量产车日前在浙江下线。精准识别到达装卸区的自动导引小车,双手搬起货箱稳稳放置在物料架上……智能生产线上,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已能够完成搬运、分拣和质检等任务。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

今年以来,我国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其中,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5%,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2%,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1%。

“我们通过超算算力和176个超导量子比特算力的融合,为各类用户提供便捷的量子计算服务。”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介绍。日前,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国内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并在气象模拟等领域拓展场景应用。

上海提出到2025年,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辽宁结合地方实际,布局无人驾驶船舶、人形机器人……各地立足优势,沿新技术发展方向落子布局,一个个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正拔节生长。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区各部门着眼长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转化为业界领先的产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李越有深切体会。前不久,第一款采用超材料天线技术的平板电脑正式发布,超材料天线研发由联想集团全球创新中心与李越团队联合完成。

“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将写在论文里的‘零折射率’等超材料理论应用在平板电脑天线设计上。”李越说,这次“牵手”既实现了科研成果落地,又催生了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一系列新成果。

科技成果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从创造力变为生产力。

截至10月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占比超过七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70.9%;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

“目前,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完成了全面盘点,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

“‘科技红娘’帮助真的大!”浙江斯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感叹。在宁波市海曙区科技大市场撮合下,一家科研机构帮助斯普智能设计出变频控制技术方案,使泳池设备平均能耗降低80%,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企业口中的“科技红娘”,就是技术经纪人,他们在成果挖掘、转移转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宁波,技术经纪人总数已超1700人,仅今年就推动举办线上线下科技合作活动上百场,发布科技成果超千项。

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技术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是我国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体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4.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措施和模式,让创新成果加快走向应用。

3月,华中科技大学与百度启动全国首个面向本科生的“飞桨班”。该班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华中科技大学选聘教师作为学业导师,来自百度的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双方融合教学场景和产业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2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研制;“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商用,300多家产学研用单位合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龙头企业、高校成立联合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结成“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合作不断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海南三亚崖州湾,“南繁硅谷”加快建设。30余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10个院士创新团队、10余所知名高校分支机构,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

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小试平台上,科研人员正在对多种储能与能量转换材料进行试验,这里已孵化出5家新能源领域企业。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陕西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越来越多的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化。

人才活力不断迸发。重庆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布局建设首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30个,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及职称认定,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1万名以上,全市工程师总数已近40万人。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改革多点突破,带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山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发展;黑龙江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各地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向“新”发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记者 谷业凯)

“多亏有500万元信用贷款,我们能够尽快新建厂房和生产线。”抢抓市场机遇,湖南汝城县阳光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何雄文信心十足;

“今年我给新房置办了智能冰箱、洗烘套装和新风空调,政府补贴叠加门店优惠,省了将近1万元。”江苏南京市民李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两新”政策的利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近期一揽子财政货币政策密集出台,力道足、靶向准,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存量政策叠加增量政策,政策效能持续释放,稳预期、强信心、增干劲,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为顺利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政策持续发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强度,存量政策衔接增量政策接续发力,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守好实体经济根基,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提供有力支撑。

财政政策用好空间、优化工具组合,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财力保障——

眼下,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的顺水河、南澧河、沙洺河夹道调蓄工程建设正酣。这是河北省今年29个国家重大项目之一,也是邢台市增发国债水利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有效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今年,3.9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为历年之最,截至10月20日,各地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63万亿元,占全年额度的93%,支持项目超过3万个。

统筹消费、投资,助力内需回暖。西部陆海新通道、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三北”工程建设……用于“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实到位,加力支持重大战略、重点工程建设。安排3000亿元用于加力支持“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助力产业升级,优化供给水平,更充分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货币政策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滋养实体经济——

年内多次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积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货币政策总量、价格调节齐发力,为实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数据显示,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0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9万亿元。

产业、就业、科技、生态等政策同向发力,经济政策、非经济政策形成合力——

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启动技能强企行动,推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多地积极探索建设“无废城市”,提高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循环利用水平……围绕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有效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近期,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好转,经济运行呈现出回升向好态势,这是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加力的积极成果。”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认为,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科学高效决策,强化政策统筹,既注重宏观调控,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坚持精准施策,夯实“稳增长”底盘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宏观政策更加强化精准“滴灌”,推动更多资金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公司备货需求持续加大,多亏有中国银行150万元的普惠金融信用类涉农贷款,让我们抓住了优质农产品需求回暖的市场机遇。”深圳市和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建哲说。

自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来,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积极行动,深入园区街道、走访工厂车间,让低成本信贷资金更多更快更准地流向小微企业。

稳经济,关键是稳企业。今年,扶“微”助“小”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延续实施,财政加力支持4万多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监管部门引导平台企业用流量帮助平台内商户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交易量……聚焦疑难、靶向施策,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帮助经营主体渡过难关。

“感谢保交房政策,房子不错,小区环境也很好。”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闽南院子项目迎来首批交付,领到新房钥匙的林先生笑逐颜开。在政策引导下,当地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闽南院子项目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缓解了开发企业资金压力,确保施工进度。

利用专项债等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支持收购存量房,将“金融16条”和经营性物业贷款等政策适用期限延长到2026年底,全国层面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统一至15%……政策逐渐落地,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截至10月31日,“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超3万亿元。1—10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降幅比1—9月份分别收窄1.3和1.8个百分点,市场活跃度提升。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政策有力。多项化债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1/6,5年累计可节约地方利息支出6000亿元左右。与此同时,建立融资平台管理长效机制,优化金融政策安排,持续增强各地发债、管债、控债、化债能力,帮助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

“研发低碳胶凝材料,把钢渣‘吃干榨尽’。政策支持是企业坚定向‘绿’向‘新’的底气。”河北省武安市新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田海奎说,近三年来,公司累计享受环保税减免525.75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4138万元。

江苏省无锡市入选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已选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三个特色优势行业集中精力开展试点建设;四川省成都市入围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积极实施设备更新、智改数转、绿色提质、安全生产四大行动……政策“撬动”各地因地制宜、竞相发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策“红包”持续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红利”。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10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9%、5.1%。截至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

“我国宏观调控决策高效,逆周期调节手段果断有力,解难题、化风险;同时跨周期调节手段科学精准,积蓄新动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出台《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地各部门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让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涌动汇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支持国内外机构合作创新……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注重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推动形成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的政府治理。

宏观调控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将有力拓展调控空间、提升调控效能——

“我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中央财政在举债和提升赤字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其他政策工具也在研究中”“2025年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进一步优化投向”“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话语中可以感知,宏观调控措置裕如,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厚。

“以总规模高达12万亿元的一揽子化债方案为例,从过去的‘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为地方经济减负担、增动能,这是调控思路的创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随着宏观调控理念与思路不断创新,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能够更好把握政策力度、政策空间与调控效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科学宏观调控形成有力支撑——

近日,湖南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湖南省水利厅联合发布《关于明确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水资源税收入按照省与市州、财政省直管县25∶75的比例分享,市州本级与非财政省直管县分享比例由市州本级研究确定。今年,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全面实施,明确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将有利于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为宏观政策落地、激发地方经济活力提供动能。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和挑战,一定能推动经济发展态势向好向上、结构向优向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记者 王观 屈信明)

见奇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